公屋輪候平均5.1年 18年新高
發布時間: 2018/05/12 00:23
最後更新: 2018/05/12 00:23
首次獲編配公屋的輪候時間「入五」,一般申請者需苦候平均5.1年,創2000年以來新高,輪候冊最新有27.23萬宗申請等上樓。
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承認,公屋出現供求失衡情況,房委會會繼續增加供應。亦有公屋團體憂慮未來輪候時間或「登六」,進一步偏離政府3年上樓目標。
房屋署更新公屋申請數目和平均輪候時間,截至今年3月底,最新共有27.23萬宗公屋輪候申請,較去年底減少1.06萬宗,跌幅主要來自配額及計分制下,非長者一人申請減少8,800宗。
不過輪候時間卻不跌反升,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延長至5.1年;長者一人申請者亦延長至平均2.8年。
房署解釋,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,是指過去12個月,一般申請獲安置入住公屋的平均數字。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稱,數字反映去年4至6月期間,公屋編配情況較不理想。他對現象不感意外,但很難推斷輪候時間延長的成因,但他指出當時或有較多家庭申請市區公屋,但卻沒有大批市區新屋邨落成應付需求;又或是有家庭放棄獲首次編配的舊邨翻新單位,令輪候時間進一步惡化。
蘇偉文稱,公屋輪候時間有很多不確定因素,因此數據未必反映將來趨勢;但他承認公屋出現供求失衡情況,房委會會繼續增加供應,並打擊濫用公屋,希望社會支持政府覓地建屋。
運房局發言人指,未來會繼續增加公屋供應,就未來5年(17/18至21/22年度)來說,料可建7.47萬伙新公屋,與早前相比有持續增長。
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招國偉擔心短期內或突破6年關口,他分析輪候冊人數下跌逾一萬宗的原因,認為大部分屬於現已超出入息限制,不合申請資格的單身人士,於是被房署除去申請。
房委會委員兼立法會議員柯創盛促請政府,短期內安排現居於不適切住所的家庭,改善居住生活,包括研究仿效房協推出計劃,容許房委會轄下未補地價的居屋分租,出租予公屋輪候冊市民;亦可研究把私樓地轉為公屋發展。
另一名委員兼議員尹兆堅稱,重點是公屋供應量長期嚴重不足,引述消息到了2023/24年度,公屋供應更出現跳崖式下跌,屆時可能年均供應少於一萬伙,促請政府改劃粉嶺高爾夫球場作建屋。